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浏览《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有两组数据吸引了笔者注意:

(1)中国在突破性技术(指能够对人类发展产生非常重大影响的技术,本文中特指:3D打印、纳米技术和机器人技术)领域创新取得显著进步。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专利至2001年仅有1%。2005至今,中国在全球3D打印和机器人工程学领域占有25%的专利,居世界首位;在纳米技术方面,是第三大专利申请来源国,接近全球申请量的15%。短短十年,中国成为唯一跻身于3D打印、机器人工程学、纳米技术领域的非发达经济体,可喜!

数据来源:世界产权组织,《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

(2)美、日、德等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公司为主导的前沿创新力量;而目前中国的创新格局以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贡献为主。

数据来源:世界产权组织,《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

在3D打印、纳米技术、机器人工程领域技术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公司,以美、日、德、韩公司为主。

在日本,关于三项突破性创新技术首次提交的专利申请中,来自高校和公共研究机构的比例不足10%。相比而言,中国学术专利的比例最高,其中机器人技术过半,纳米技术达70%以上。

对于未来工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通过过去十年的努力,中国取得了基本的入场券。诚然,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都离不开国家层面战略推动。然而产业的发展最终离不开商业力量的积极参与,目前由于以政府投入的大学和公共机构为主导,中国的突破性技术领域处于尚未充分商业化的状态。

中国是否可以弯道超车?取决于在这个领域中是否能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与美德日韩公司同台竞技;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跟上发达国家的节奏,有机会参与制定标准、取得一定的话语权。

作为曾经的颠覆性技术:青霉素,从1929年被弗莱明爵士发现,到1947年大量生产,经过18年。在机器人工学领域,从1954年研发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出现到商用同样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预计,这个领域的发展还将有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对于突破性技术而言,科研机构在承担短期内无法商业化的长期研究项目时扮演重要角色。这样的长周期本身给了中国一个较好的追赶窗口,事实证明,我们的努力也取得了相当亮眼的成绩。然而随着技术不断成熟,相关应用领域向各个垂直行业延展(比如医疗、家庭应用),公司以及商业研发力量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中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对于提升创新格局和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结合《报告》中给出的发达工业国家经验,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由政府主导建设产业集群,吸引公司入驻,引导市场导向的商业研发。瑞典政府旗下的瑞典创新局(Vinnova)于2003年起资助“机器人谷”(Robotdalen)项目的建设。“机器人谷”可在十年内获得每年1000万瑞朗(120万美元)的资助,前提是一半的经费必须投入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中。“机器人谷”从一开始就定位成以商业为重心的创新中心。

二、成立种子基金,鼓励发明人或者机构对有商用前景的项目进行商业化,支持小型创业公司发展。比如优傲机器人公司(Universal Robots),是由丹麦国家投资基金(Danish State Investment Fund)投资,在由政府资助的丹麦技术研究院衍生出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中脱颖而出的。

三、建立国家级的技术转移平台,促进科研机构与公司之间的合作比如,瑞士国家机器人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韩国机器人工业提升中心,都协助科研机构与商业机构之间的沟通与技术转移。同时,科研机构及领域专家可以通过衍生公司或者技术合作的方式与公司共同开发产品。比如,库卡机器人公司(KUKA Robots)与德国航空太空中心(DLR)合作研发轻量机器人。

四、鼓励目前已经有全球化经验和能力及有意向参与到智能制造领域的中国企业,进行相应的产业延伸。可参考三星战略,据TechTimes报道,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MOTIE)拿出67.5亿韩元(约1,470万美)用于工业机器人投资计划,制造部分主要由三星负责。三星从ICT行业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部分通过入股或者全资收购相关企业,在短期内积累了大量专利。未来的工业智能制造领域是多学科交叉领域,其中少不了ICT类公司的参与,这些公司有软件方面的优势,不仅如此,三星也是全球2015年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数量最多的公司。据WIPO报告,目前中国的专利数量增长主要集中在技术领域,在商标数(品牌)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前十名公司没有一家是中国的。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我国专利总量世界第三(仅次于美日),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并不多。品牌、设计等“软实力”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鼓励中国有技术创新经验的国际化企业进入该领域,尤其是ICT、汽车、医疗器械等领域,有一定产业延伸基础和意向的国际化佼佼者,或可加速产业发展速度。谷歌、苹果等公司在未来都将进入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领域,那么华为、联想、小米等如何将格局放大?

 

30年前,联想以中科院计算所的技术积累和20万元为起点出发,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故事。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发端之际,中国的科研机构与大学同样有机会演绎出更精彩的故事。未来会怎样?我们共同期待!

本文为作者基于《2015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数据,结合中国现状,编辑、分析、整理而成。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库表示感谢!

本文原发于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公众号“产业荟”(THUIGI_Innosight),欢迎关注!

话题:



0

推荐

王璟瑜

王璟瑜

6篇文章 7年前更新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6篇
  • 文章归档
2016年 6篇